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7 17:34:00
新重庆-重庆日报 记者 罗芸
8月25日傍晚,夕阳西沉,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洪安镇却沸腾起来:从“拉拉渡”渡口到小镇老街,从清水江大桥桥头到古镇景区,古色古香的火锅店招牌沿街排开;天南地北的游客们围坐在“咕噜咕噜”冒着泡的牛油火锅前,品尝这种带有深刻重庆烙印的特色美食。
位于重庆、湖南、贵州交界处的“边城”洪安,近3年针对游客想在重庆地界品尝重庆地道美食的心理,从零起步,开设了48家重庆火锅店,平均每天接待进餐的游客超过5000人次,成为重庆除中心城区和区县城以外,开设火锅店最多的乡镇。
外地游客品尝洪安的重庆火锅。记者 罗芸 摄
“在‘鸡鸣三省’之地品尝地道重庆火锅,实现了‘边城’与‘重庆美食’两大IP的叠加,引爆了我们的文旅产业。”洪安镇有关负责人表示,该镇将借这些火锅店的带动效应,打造“重庆火锅第一程”,让游客在渝东南进入重庆的首站,就能品尝到地道重庆美食,以此开启“雄奇山水,新韵重庆”之旅。
3年开起48家重庆火锅店
“烫鸭肠很简单:七下八上。像这样稍稍有点卷曲,颜色发白或透明,就算是烫好了。”开在319国道边的“一品府老火锅”,老板杨沫正在教来自浙江的游客烫鸭肠。
几位远道而来的食客,一边模仿他将鸭肠摁进红汤的手势,一边认真地数着筷子的起落次数。其间,杨沫还“喊停”了一位食客,“再烫就太老了!”
“有很多游客专门等到饭点,就是要在重庆的地盘上吃一回地道的重庆火锅。”杨沫笑着说。
杨沫的火锅店在2022年国庆前开业,是洪安镇上第一家重庆火锅店。
在此之前,洪安的旅游以“过路游”为主,游客们匆匆下车打个卡,又匆匆离去。当时洪安的餐饮业,则主要以本地酸辣汤锅、腌菜鱼汤锅为主,消费对象也是本地人。
2022年,通过秀山县及洪安镇持续不断地宣传,“边城”“渝东南第一门”有了更深刻的文化内涵与承载空间,游客渐渐增多,游览时间也相应延长了。
也在这一年,做床上用品生意的杨沫,经常遇到游客打听:“哪里有正宗的重庆火锅店?”
“洪安没有火锅店,不如我自己试试。”抱着这样的想法,杨沫利用自家沿街的老房子开起了火锅店。虽然不在景区内,但仍有游客循着火锅独特的香气上门品尝。
杨沫的火锅店开起来后,吸引了大量游客排队等着翻台。2023年五一假期最火的一天,他靠着12张店内的桌子和临时摆到室外的12张桌子,接待了108桌客人。
看到杨沫的生意火爆,重庆火锅店在洪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梯坎老火锅”老板娘陈雪琼是湖南省边城镇人,家里有不少人在边城镇和毗邻的贵州开餐馆。“但湖南、贵州的火锅店生意,就是没洪安好。”陈雪琼笑着说。为此,她和洪安籍丈夫吴炯利用在洪安场镇上的老房子开起火锅店,一开就火。
截至目前,洪安火锅店已达到48家。漫步洪安街头,到处是牛油与辣椒、花椒混合的醇厚香气;319国道沿线分布了20多家火锅店,形成“火锅一条街”。
据统计,去年平均每天到洪安品尝重庆火锅的客人达到5000人次;重庆火锅已占该镇餐馆业收入的50%以上。
火锅店扎堆背后的“天时地利人和”
边远小镇,为何火锅店如此密集?
“这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洪安景区服务中心主任杨琼红介绍。
首先,洪安赶上了重庆文旅快速发展的“天时”。即便远在400公里外,依然能感受到火爆的重庆文旅的“溢出效应”。
“我们到重庆主城就半天车程。很多自驾游客会在洪安‘刹一脚’,提前品尝正宗的重庆火锅。”把店开在国道旁的“九宫格上品鲜重庆老火锅”老板彭浩说。
重庆被誉为“8D魔幻”城市,独特的山水颜值、城市景观、美食文化,吸引了大量游客。今年上半年,全市接待的国内游客近2.4亿人次,同比增长8.6%。受此带动,今年上半年,洪安这个只有2.8万户籍人口的小镇,已接待游客302万人次,同比增长12.3%。
其次,地处“鸡鸣三省(市)”的洪安具有“地利”之便。游客在这里可以第一时间体验到重庆特色的美景与美食。
在“梯坎老火锅”,广东游客叶鹤龄点了“微辣”锅底,被辣得满头大汗却仍心满意足:“进到重庆的地界,当然要先尝尝重庆的火锅啦!”叶鹤龄是自驾带着家人由洪安进入重庆的。他就餐时,店里有不少来自湖南、湖北、贵州等地的游客。
据了解,洪安地处渝湘黔三省交界的门户,是著名作家沈从文代表作《边城》故事发生的背景地,国道319贯穿全镇,包茂高速从该镇北部穿过,日均过境车辆超过1万辆次。庞大的客源为产业提供了基础客群,让洪安成为由华中、华南进入重庆的“首站”。
最后,当地干部群众协力打造火锅产业,是洪安拥有“人和”的关键。
去年,洪安新增25家火锅店。针对这种“热潮”,镇政府有意引导其集中在319国道沿线、老街、景区,形成产业空间上的集聚;鼓励火锅店老板依托重庆完善的“火锅之都”产业辐射,实现从底料生产到厨师培训的系列标准化;去年国庆期间,洪安举办首届火锅文化节,既提升了洪安火锅的知名度、让游客享受到实惠,也为洪安发展旅游增加了新的IP亮点。
“政府给我们‘扎起’,我们自己也要努力。”杨沫告诉记者,现在镇上的火锅店,包括他家在内,都努力把好质量关,为游客提供地道的“重庆味”;利用线下宣传和线上平台团购,把“在洪安吃地道重庆火锅”的名气树起来。
联合湘黔打造“中国麻辣走廊”
今年61岁的洪安镇居民杨丫头,周一到周四在家种菜,周五至周日到吴炯的店里帮工。
“其实我每天都在给吴老板‘打工’。”杨丫头笑着说,她种了0.6亩地的藤菜、辣椒、豇豆、小葱,大部分都卖给了“梯坎老火锅”。
“平时火锅店由家里四五口人在打理,到了周末和节假日,还要请六七个像杨孃孃这样的帮工。”吴炯说。
现在,火锅在洪安已初步形成新的生产生态,带动了上下游产业链的发展:全镇除火锅店扎堆外,还新增了两家冷链仓库,为火锅店配送海产等冻品;梳理了3条“火锅+边城游”的精品路线,吸引游客赏美景、品美食;带动洪安及周边乡镇种植蔬菜,养殖鸡鸭牛羊,不断提高原料的本地化供应比例,并直接带动200余名居民就地务工。
“现在,我们利用区位优势和重庆美食IP,准备打造‘重庆火锅第一程’。”洪安镇宣传委员刘磊介绍。“第一程”意即让洪安旅游成为游客入渝的首个行程,让洪安的“重庆火锅”进入游客体验重庆美食的首个打卡体验“日程”。
为此,洪安将从下月起,启动“洪安火锅认证计划”,对48家火锅店实行“统一底料标准、统一特色食材溯源、统一厨师上岗技能”,让游客吃得放心、记忆深刻;提升区域协作维度,以火锅为媒介,联合周边口味相近的湖南省花垣县、贵州省松桃县申报“中国麻辣走廊”文旅IP,为“一脚踏三省(市)”区域注入新的美食IP;持续举办洪安火锅文化节,并吸引更多上下游环节主体进入,帮助本地火锅店降低成本、获取更新鲜的食材,让游客获得更实惠的火锅体验。
“在发展壮大重庆火锅店的同时,我们也鼓励企业增加本店特色、实现差异化竞争。”杨琼红说,镇里鼓励火锅店在装修中注入本地有代表性的元素,如土家族织锦西兰卡普、苗银头饰等;在食材中加入本地特有的米豆腐、土家糍粑等,在提供地道“重庆味”的同时,也增加与重庆主城火锅店不同的特色菜品;鼓励新进入的餐饮企业增加有少数民族特色的腌菜鱼火锅等,在实行差异化发展同时,为游客提供更多美食选项,让“重庆火锅第一程”成为洪安的新名片。
原稿点击>>不只有沈从文的“边城”,更有火锅沸腾的洪安!秀山洪安打造“重庆火锅第一程”-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