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深刻领会“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的价值观与方法论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7 00:13:00    

福州滨海新城 (福州新区党政办供图)

编者按

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亲自主导绘制了厦门和福州两座城市现代化发展的宏伟蓝图。他指出,站在创造未来的源头上,就应当树立超前意识,敢做时代的弄潮儿。他强调,城市建设是一项承上启下、利在当代、造福子孙的系统工程。既要考虑近期效果,更要考虑长远利益。理念引领行动,行动产生结果。如今,福州新区从无到有、从荒芜到繁华,正是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这朵理念之花结出的宜居宜业城市硕果。

城市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载体。习近平同志在福州工作期间锚定福州城市发展的历史坐标,组织编制“3820”战略工程,提出“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的宏伟目标,开展了一系列前瞻性、开创性、战略性的探索实践,为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探索先行经验和实践范本。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传承弘扬习近平同志在福州工作期间开创的现代化国际城市建设理念,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贡献。

◆以前瞻的战略定位锚定了现代城市高质量发展新坐标

城市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最活跃的区域,城市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成果的重要体现。在福州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以前瞻的战略眼光擘画了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的宏伟蓝图,为福州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提供了重要遵循。

注重以系统思维统筹谋划城市发展全局。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诸多需要从长计议、慎于决策的问题,离不开着眼长远的系统谋划。在福州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注重运用系统思维谋划城市发展全局,指出“福州在大踏步迈向新世纪的进程中,首先要有一个立足于科学、切合于实际的长远的战略设想”。他主持编制“3820”战略工程,把城市建设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统筹谋划和推进,擘画出“东进南下,沿江向海”的城市建设蓝图,提出建设闽江口经济圈、“海上福州”等战略举措,为福州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确立了总纲领、总方略。这一系列开创性谋划有力拉开了城市发展框架、优化了城市发展格局,为福州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注重以改革创新激发城市发展动力活力。改革创新是驱动城市发展的根本动力。在福州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对改革创新态度鲜明、行动坚决,强调“只要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只要看准了,就可以大胆去试验”。他大力推动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为企业“松绑”放权,使得国有企业中涌现出一批“拳头产品”;创新推出国办、侨办、民办三种类型开发区模式,有力带动全市和其他县区的发展;创新投资项目审批“一栋楼”办公,在全国开创集中审批先河,推动政府机关效能显著提升。这一系列改革创新实践有效激发了城市发展动力活力,为当时福州经济跨越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注重以开放视野大力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对外开放是城市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在福州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对外开放,提出“开放是福州经济发展的一个生命线”。他把扩大开放作为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的着力点,确立了“一个重点、两条线、三个层次、四个突破”的开放思路;推动“以侨引侨、以侨引台、以侨引外”,引进冠捷电子、东南汽车等一批重大台资、侨资、外资项目;创造性利用外资推进旧城改造,超前布局深水码头等重大基础设施,多方筹措资金建设长乐国际机场等,为服务城市开放发展提供重要支撑。这一系列探索实践有力提升了城市国际化水平,推动福州成为当时外商投资的热土、全国改革开放的标杆。

注重以保护优先厚植城市人文底蕴。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是延续城市文脉的必然要求。在福州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十分重视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他认为,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文物、保护好名城,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就是延续了城市文化的“魂”与“根”。他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纳入“3820”战略工程;领导修订《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等政策法规,形成保护城市文脉的制度性安排;保护修复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等文物古迹,创造性提出文物保护“四个一”机制。这一系列探索实践有力守护了城市文化的魂脉和根脉,推动历史文化名城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注重以改善环境擦亮城市生态宜居名片。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映衬着城市的发展成色。在推动现代化国际城市建设过程中,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城市生态保护,强调环境保护是“内核”,这个内核永远都不能忽视。他将“生态环境规划”列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率先提出“城市生态建设”理念;推动内河综合治理,支持修建首个污水处理厂,并在内河两边腾出通道搞绿化,做到“一河两带”;推进“绿化福州”工作,带头植树,倡导“见缝插绿”和“成片种树”相结合,让榕城更加绿意盎然。这一系列探索实践有效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提升了城市品质与形象,为福州擦亮了生态宜居的“青绿”底色。

◆以现代化国际城市为指引实现高质量城市化,充分彰显了前瞻谋划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

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是我们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条宝贵经验。三十多年来,福州始终坚持“3820”战略工程思想精髓,大力推进现代化国际城市建设,实现了从“后排就座”到奋勇争先、从“纸褙福州城”到宜居幸福城的蝶变,生动演绎了以高质量城市化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样本。

着力增强城市发展动能,推动城市发展能级大幅跃升。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城市发展动能是提升城市发展能级的必然选择。三十多年来,福州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断增强城市发展动力活力。推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等重点领域改革攻坚,吸引汇聚6大千亿级产业集群、20家百亿级企业、4600多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打造营商环境高地,“高效办成一件事”1+N模式获全国推广,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评估蝉联全国第一。成功举办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万商云集有福之州”全球招商大会等重大活动。2024年,福州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4.27%,地区生产总值达14236.76亿元。正是始终坚持以改革开放增强城市发展动能,福州城市发展能级得到大幅提升,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着力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推动城市宜业宜居水平不断提高。城市是托举人民幸福生活的载体,城市建设必须把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三十多年来,福州坚持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城市建设的宗旨要求,不断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开启苍霞新城新一轮全方位改造提升,形成“一核两轴N点”功能格局。以“四新”赋能滨海新城市政道路建设,形成“四横三纵”结构性干路体系,畅通城市内部交通循环。实施温暖榕城行动,推进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建设,完善托育服务体系,解决好“一老一小”问题。建立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网格化巡查机制,创新推行房屋体检、养老金、保险制度,为房屋提供全生命周期安全保障。正是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福州城市宜业宜居水平得到大幅提升,“有福之州”名副其实地造福于民。

着力赓续城市历史文脉,推动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能力显著提升。历史文脉是城市的气质和灵魂,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根基。三十多年来,福州持之以恒保护传承城市历史文化遗存,持续提升城市文化魅力。陆续出台《福州市历史文化街区国有文物保护单位使用管理办法》《福州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等规章,为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存提供制度保障。织密历史风貌保护“防控网”,恢复于山、乌山自然生态界面,打通“两山两街区”视线通廊,有效延续城市风貌肌理。打造15条特色历史文化街区、51条传统老街巷,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正是始终坚持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存,福州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历史文化名城更加气韵动人。

着力加强城市生态保护,推动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大幅提升。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把城市生态环境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三十多年来,福州坚定不移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持续改善城市生态质量。不断推进造林绿化,城市绿化覆盖率从20世纪80年代末的17%跃升至44.02%,倾力打造“千园之城”,1500多座公园让市民尽享生态福祉。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优良空气天数比例稳定在98%以上,水生态环境质量Ⅰ~Ⅲ类比例达100%。正是始终坚持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相统一,福州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得到大幅提升,绘就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画卷。

◆传承弘扬现代化国际城市建设理念,奋力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科学回答了城市发展为了谁、依靠谁以及建设什么样的城市、怎样建设城市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做好新时代城市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国式现代化是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做好城市工作至关重要、责任重大。新征程上,我们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部署上来,传承弘扬习近平同志为福州擘画现代化国际城市宏伟蓝图蕴含的思想智慧和实践力量,以实际行动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不断取得新成效。

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价值遵循,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人民群众是城市的创造者和享有者,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是我们党做好城市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新征程上,要牢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站稳城市工作的人民立场,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要顺应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新期待,从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各方面提高城市功能品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城市生活的多样化需求。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实现城市共治共管、共建共享。

把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作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工程,提高城市对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承载能力。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是持续优化区域统筹、城乡统筹大格局的重要过程。新征程上,要加快发展组团式、网络化的现代化城市群和都市圈,强化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及城乡之间的专业化、特色化发展,促进人口、资源、文化等多方面的优势互补。要分类推进以县城为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强对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的统筹规划,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要顺应经济发展规律,引导人口在城乡之间、都市圈与城市群内外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集聚和流动。

把推进城市更新作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促进城市结构优化、功能完善、文脉赓续、品质提升。城市更新,连着民生福祉,牵着经济发展。新征程上,要大力推进“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四好建设,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整治改造,促进老旧街区功能转换、业态升级。要因地制宜配建和完善社区养老、托育等“一老一小”公共服务设施,让人民群众生活更方便、舒心、美好。要保护好具有文化传承意义的空间格局、街巷肌理等城市文化基因,妥善存续每一处文化印记。要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推动公园绿地开放共享,让城市更宜居、生活更美好。

把提升城市安全韧性作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牢牢守住城市安全底线。提升城市安全韧性是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的应有之义。新征程上,要推进城市安居工程建设,加强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和老旧管线改造升级。要建立健全房屋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制度,切实提升房屋安全保障水平。要增强城市减灾防灾韧性,统筹城市防灾体系和内涝治理,切实维护城市公共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城市安全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建立数字化综合响应平台,提升对灾害和风险动态感知、监测预警能力。

把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作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路径,增强城市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美誉度。开放是加快推进城市现代化的关键一招。新征程上,要提升国际通达能力,加快推进国际航空枢纽建设,强化多式联运体系,推动高铁与机场高效衔接。要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提升“一网通办”涉外服务专窗功能,健全外商投资投诉协调机制,健全对外投资合作服务体系,优化“走出去”支持政策。要提升城市品牌形象,加强城市品牌运营和国际化宣传工作力量,建立与国外友城、全球创新名城之间的常态交流机制,提升承办国际性展会和会议的服务能力。

(作者:黄茂兴 张建威;作者单位: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福建社会科学院)

来源:新福建客户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