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9-09 18:55:00
对许多人而言,痔瘘的反复疼痛、结直肠肿瘤的生存焦虑、顽固性便秘的长期困扰,不仅是生理的折磨,更让生活质量大打折扣。在济南,有这样一支专业团队——济南市人民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自1992年建科、2022年升级更名以来,始终以“解百姓肛肠之痛”为初心,以微创技术为利刃,在区域内率先突破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NOSES手术等前沿技术,更成功破解顽固性便秘的“排便难题”,用30余年的坚守与创新,成为数十万患者信赖的“肛肠健康守门人”。
如今,在学科带头人、科室主任毕于合教授的带领下,科室正以更前沿的技术、更全面的服务,推动肛肠疾病诊疗从“疾病治疗”向“全周期健康管理”跨越,为更多人筑起肛肠健康的坚固防线。
学科实力筑根基,区域引领显担当
作为原莱芜市医学会肛肠外科专业委员会主委单位、山东省医学会肛肠专业委员会副主委单位、济南市医师协会结直肠外科分会主委单位,济南市人民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始终占据区域肛肠外科发展的“领头雁”位置。科室目前开放床位42张,由10名医师、12名护师组成的专业团队中,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者达7人,为诊疗质量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科室主任毕于合教授更是行业标杆——从事外科临床30年,先后在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南京市中医院进修深造,率先在区域内开展环状混合痔PPH手术、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双镜联合手术等10余项前沿技术,其带领团队开展的“腹腔镜直肠癌NOSES手术”,因腹部无辅助切口、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填补了当地微创诊疗空白。
科室年均接诊门诊患者约1万人次,出院1500余人,完成手术近800例,其中三、四级高难度手术占比超37%(约300例),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150余例,结肠镜及镜下治疗超1000例,以高效诊疗能力守护着数万患者的肛肠健康。
微创技术破难题,特色诊疗惠民生
“让患者少遭罪、恢复快”是科室技术创新的核心目标。多年来,团队聚焦肛肠疾病诊疗痛点,打造了覆盖全病种的微创技术体系。针对肛门良性疾病,包括痔、瘘、裂、肛周脓肿、藏毛窦等,通过改进手术方式与无痛技术研究,实现微创无痛治疗,术后复发率与患者痛苦大幅降低,技术水平达省内领先;针对结直肠肿瘤,开展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双镜(结肠镜+腹腔镜)联合手术,尤其是腹腔镜直肠癌NOSES手术,兼顾肿瘤根治性与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让患者在治愈疾病的同时,减少身体创伤与心理负担;针对顽固性便秘,采取“严谨评估+精准手术”的特色方案,成功为多名结肠慢传输型便秘患者实施腹腔镜下全结肠切除、次全结肠切除术。
毕于合强调:“我们对便秘手术指征把控极为严格,需经结肠传输试验确诊、排除器质性病变且内科治疗半年无效后才谨慎开展,确保每一台手术都精准安全。”
质量安全严把控,人文护理暖人心
医疗质量是科室发展的生命线。科室以医疗质量与安全小组为核心,严格执行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从病例质控、药占比/耗占比控制,到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手术安全核查、临床路径管理,各项指标均位居医院前列,连续多年保持低院感率、高病例合格率的优异成绩。
在护理服务上,团队秉持“专业化、精细化、人性化”理念,
针对肛肠疾病患者护理特点,由专科护士引导,开展全程全人优质护理。医护联合创新“造口公社”,MDT介入延续护理。专业的护理技术,暖心的护理服务,多次收到患者的感谢信与锦旗,成为科室诊疗的“温暖底色”。
科研教学齐发力,未来规划启新程
在临床诊疗之外,科室还承担着区域肛肠外科人才培养与学术研究重任。每年带教实习医护人员300余名、见习医生200余名,通过“理论+实操”的带教模式,为行业输送大批专业人才。目前累计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完成科研项目10余项,获市科技进步奖多项,其中毕于合教授个人发表国家级论文20余篇,获市级科技进步奖多项,以学术成果反哺临床技术升级。
面向未来五年,科室制定了清晰的发展蓝图。在医疗技术上,深化机器人手术、经自然腔道手术(NOTES)应用,开展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TaTME)、骶神经刺激(SNS)治疗顽固性便秘,进一步提高低位直肠癌保肛率。在科室建设上,逐步成立痔瘘中心、肛肠盆底中心等五大亚专科中心,此外还计划引进女医师,成立女子肛肠门诊。在服务模式上,建立“结直肠癌康复中心”,将痔疮、肛瘘等病种全面纳入日间手术(24小时内出院),实现“术后营养支持、专病护理、心理干预”一体化管理。
从1992年建科时的初心坚守,到如今成为区域肛肠诊疗的标杆力量,济南市人民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的30余年,是用技术突破解除患者病痛的30余年,也是以人文关怀温暖患者心灵的30余年。
未来,科室将继续以“厚德博学、敬业创新”为指引,在微创技术深化、亚专科建设、全周期服务的道路上持续精进,向着“省内前列”的目标稳步前行,用更专业的诊疗、更贴心的服务,为每一位患者的肛肠健康筑起坚固防线,让更多人能摆脱肛肠疾病困扰,重拾轻松健康的生活。
记者:孙镇镇 编辑:孙菲菲 校对: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