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9-02 18:15:00
【大河财立方消息】9月2日,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郑州市促进体育消费和赛事经济试点工作实施方案(2025—2027年)》。
方案明确,到2027年,力争承办国际赛事、全国综合(或单项)赛事20次以上;重点围绕发展迅速、群众基础较好的项目,举办群众体育赛事活动1200场次以上;健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便利人民群众体育健身,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5.2%;不断完善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2平方米;体育产业总规模突破600亿元,人均体育服务性消费达到2200元,赛事经济成为郑州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为实现上述目标,方案提出这些发展任务:
做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郑州马拉松赛、黄河168超级挑战赛、“健郑球王”郑州乒乓球精英大奖赛等品牌赛事的运营与推广。
提升巩义市和中原区冰雪运动、郑州经开区超级赛车运动、郑东新区水上运动、上街区航空运动、登封环嵩山自行车赛、荥阳象棋等系列本土体育赛事活动品牌影响力。
支持传统体育企业转型升级,支持职业俱乐部等体育运营企业打造体育赛事品牌。
加大对“小升规”企业的政策倾斜力度,支持小微企业升规入统,加强服务引导,强化激励奖补,按规定落实国家相关减税降费政策,支持企业创新发展。
依托登封少林武术与民间传统武术的深厚底蕴,全面升级武术产业能级。
以登封市为轴心,培育1—2家具备世界一流水准的武术教育集团,打造全球功夫教育标杆;创新“少林武术+足球”融合路径,推出特色鲜明的“少林足球”品牌;持续放大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的国际影响力,激活武术文化动能;延伸产业链条,丰富武术展演、武术旅游、武术文创、武术装备制造、武术动漫、武术影视娱乐等多元业态,构建全场景、沉浸式功夫体验生态圈。
郑州市促进体育消费和赛事经济试点工作
实施方案(2025—2027年)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及视察河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9〕43号)、《体育总局办公厅关于开展促进体育消费和赛事经济试点工作的通知》(体经字〔2024〕631号)等文件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总体思路
以促进体育消费和赛事经济试点工作为契机,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政策措施优化、资源要素整合,进一步激发体育消费潜力、壮大赛事经济规模,打造具有郑州特色与示范效应的体育消费和赛事经济发展模式,助力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与全民健康水平提升。
(二)工作原则
坚持改革引领、统筹协调。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机制,统筹协调体育事业基本公共服务功能与体育产业发展的共建共享。
坚持融合发展、产业互促。推动体育产业与文化、旅游、教育、医疗、康养、农业、科技、制造、传媒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鼓励和引导其他行业或企业跨界参与体育项目经营活动,形成产业互助互促的发展格局。
坚持智慧赋能、产业创新。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大智慧科技在体育产业中的实践和运用,催生一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更好满足体育消费新需求。
坚持区域联动、协同发展。紧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郑州都市圈建设和城市更新机遇,加强与国际国内重要城市互联互动,形成协同发展机制,联合打造一批国际性、区域性体育赛事品牌。
(三)发展目标
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逐步完善办赛体系,加大体育消费供给,激发体育消费活力,积极构建赛事引领、产业协同、消费活跃的体育经济发展新格局。到2027年,力争承办国际赛事、全国综合(或单项)赛事20次以上;重点围绕发展迅速、群众基础较好的项目,举办群众体育赛事活动1200场次以上;健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便利人民群众体育健身,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5.2%;不断完善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2平方米;体育产业总规模突破600亿元,人均体育服务性消费达到2200元,赛事经济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主要任务
(一)构建完备赛事体系,丰富活动供给
1.引进国际国内品牌赛事。加强对引进和申办国际国内重大赛事的研究,积极对接国际体育组织、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体育总局各项目运动管理中心(各体育协会)等部门,综合评估赛事影响力和市场价值,统筹引进国际级、国家级重大赛事,建立重大赛事“一赛一议”推进机制。有效发挥赛事经济对城市发展的多元促进作用,带动相关产业协同发展,提升城市品牌的美誉度和吸引力。(市体育局、市委宣传部、市委外办、市财政局、市商务局、市公安局,各开发区管委会,各区县〔市〕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2.塑造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品牌。着力打造以“动起来·‘郑’精彩”为主题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品牌。高标准举办黄河系列、快乐家庭系列等群众体育品牌赛事活动。大力发展“三大球”“三小球”城市联赛。构建富有郑州特色的“主题赛事活动+品牌赛事活动+系列赛事活动”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体系。(市体育局、市商务局、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各开发区管委会,各区县〔市〕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3.培育本土特色赛事。构建以绿色、低碳为风尚,本土特色品牌赛事、新兴品牌赛事、群众性品牌赛事为驱动的高水平赛事活动体系。做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郑州马拉松赛、黄河168超级挑战赛、“健郑球王”郑州乒乓球精英大奖赛等品牌赛事的运营与推广。提升巩义市和中原区冰雪运动、郑州经开区超级赛车运动、郑东新区水上运动、上街区航空运动、登封环嵩山自行车赛、荥阳象棋等系列本土体育赛事活动品牌影响力。拓广赛事参与人群,促进赛事经济与体育消费循环发展。(市体育局、市财政局、市公安局,各开发区管委会,各区县〔市〕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4.健全青少年体育赛事。充分发挥学校体育育人功能,加快构建校内外衔接、学段上下贯通的中小学体育竞赛体系。推动青少年体育与社会体育赛事合作,全面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多元化开展青少年、幼儿体育赛事活动。以“奔跑吧·少年”为主题定期举办全市综合性运动会、学生(青少年)运动会和单项比赛。鼓励县区级政府举办本辖区综合性运动会、各级学校举办校级运动会。鼓励社会力量承接、组织各级各类青少年体育赛事活动。(市教育局、市体育局,各开发区管委会,各区县〔市〕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健全体育基础设施,夯实发展根基
5.优化体育设施供给。编制出台《郑州市体育设施专项规划(2021—2035年)》,优化体育场地设施用地供给。合理利用城市公园、郊野公园、户外广场、公共绿地、建筑屋顶、地下室等空间资源,建设更多举步可就的体育设施,拓展体育消费空间,为市民参与健身提供好去处和新选择。(市资源规划局、市体育局、市园林局、市城建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城管局,各开发区管委会,各区县〔市〕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6.推动体育场馆运营管理增效。着力推动高标准体育场馆建设,鼓励大型体育场馆开发体育会展、体育文化、休闲娱乐等多元业态,打造体育消费服务综合体。完善体育场馆公益性服务标准和评估体系,推行公共体育服务设施委托管理和社会化运营机制。拓展各公共体育场馆服务内容,建立健全体质监测、健身指导和技能培训等服务,不断提高设施使用率和服务质量。(市体育局、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市城管局,各开发区管委会,各区县〔市〕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培育发展市场主体,实现协作共赢
7.加强体育企业培育。支持传统体育企业转型升级,支持职业俱乐部等体育运营企业打造体育赛事品牌。加大对“小升规”企业的政策倾斜力度,支持小微企业升规入统,加强服务引导,强化激励奖补,按规定落实国家相关减税降费政策,支持企业创新发展。(市体育局、市统计局、市工信局、市税务局、郑州航空港区税务局,各开发区管委会,各区县〔市〕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8.加强体育社会组织管理培养。支持社会力量成立体育社团,充分发挥单项运动项目协会、行业商协会、国有体育产业集团的指导协调作用。支持体育产业集聚区建设,发展壮大郑州体育产业创新创业中心,打造体育产业全链条发展模式。探索建立集赛事信息发布、赛事审批、赛事运营于一体的功能性平台,一站式满足赛事筹备、开展与推广需求,推动体育赛事产业高效、透明、创新发展。支持行业知名的体育企业、赛事运营公司、经纪机构来郑开展业务。(市体育局、市民政局、市文旅体集团,各开发区管委会,各区县〔市〕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开发利用特色资源,发展新兴业态
9.擦亮武术品牌。依托登封少林武术与民间传统武术的深厚底蕴,全面升级武术产业能级。以登封市为轴心,培育1—2家具备世界一流水准的武术教育集团,打造全球功夫教育标杆;创新“少林武术+足球”融合路径,推出特色鲜明的“少林足球”品牌;持续放大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的国际影响力,激活武术文化动能;延伸产业链条,丰富武术展演、武术旅游、武术文创、武术装备制造、武术动漫、武术影视娱乐等多元业态,构建全场景、沉浸式功夫体验生态圈。(市体育局、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登封市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10.发展户外运动产业。依托嵩山、伏羲山、黄河、北龙湖等自然资源,重点开发山地运动、冰雪运动、航空运动、水上运动等户外运动项目,做好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规划和建设工作,积极打造国家级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市发展改革委、市体育局、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市资源规划局,各开发区管委会,各区县〔市〕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创新拓展消费场景,释放融合潜力
11.推进体育消费生活圈建设。依托郑州城镇特色服务节点和城市社区健身圈,创新布局体育消费产品。以城镇规划体系为依托,以商业综合体、中央商务区等为载体,结合“二七商圈”、龙湖金融岛、郑州东站、奥体中心等核心商圈,精心打造“集聚式、街区式、分布式”相兼顾的“十五分钟”体育消费生活圈,建立文旅体商联动机制,常态化组织开展各类体育赛事进商圈、体育主题购物节、体育消费嘉年华、体育消费券发放等促消费活动,拓展消费增长空间。(市体育局、市商务局、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各开发区管委会,各区县〔市〕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12.发放体育消费券。通过体育消费券的引流作用和撬动作用,挖掘我市体育消费潜力、促进体育消费提质升级。针对体育用品、健身休闲、观看比赛、体育培训、户外运动等,利用市级体育彩票公益金向全市发放体育消费劵,进一步扩大我市体育消费规模。(市财政局、市体育局、市商务局,各开发区管委会,各区县〔市〕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13.实施“体育+”行动。深化体育与文化、旅游、教育、健康、科技、养老等产业的融合,强化“旅游+赛事”“公园+产业”“场景+消费”等商业模式创新,鼓励赛事活动“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将赛事活动带来的“流量”转换为经济的“增量”,构建全产业链生态体系,拓展体育产业发展空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市体育局、市商务局、市教育局、市卫健委、市科技局、市民政局,各开发区管委会,各区县〔市〕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强化市场统计监测,构建和谐生态
14.完善赛事和消费统计机制。建立健全体育消费和赛事经济统计监测体系,进一步做好体育赛事项目库建设、体育消费常态化调查统计等工作,推动开展体育产业重点行业监测、运动项目产业数据监测等工作,形成统计制度化、常态化、信息化的工作机制。定期发布体育消费指数与赛事经济评估报告,推动服务质量提升与消费产品创新升级。适时发布体育市场和体育企业产品供给需求机会清单,提供体育投资优质公共信息服务。(市统计局、市体育局、市发展改革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15.加强市场规范化管理。加强高危险性体育赛事、经营高危险性体育项目、校外体育类培训机构的审批监管和日常监管,规范全市体育市场经营活动。完善体育市场主体和从业人员信用记录,加大对体育市场违法违规经营行为的打击力度,规范体育市场秩序。加强安全生产与风险防范,推动经营滑雪场、游泳馆、攀岩馆等涉及公众健康和安全的体育市场主体建立完善内控和风险防范机制。(市体育局、市市场监管局、市教育局,各开发区管委会,各区县〔市〕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组织保障
(一)健全工作机制,强化部门联动
体育、发展改革、教育、公安、财政、资源规划、商务、文化广电旅游、卫健、市场监管、消防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协作,建立定期会商机制,围绕体育消费和赛事经济试点工作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及时研究。针对重大赛事,提前做好赛事评估和安保工作预案,加强赛事监管,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隐患。各开发区管委会、各区县(市)政府要落实属地主体责任,统筹推进本辖区体育消费和赛事经济各项工作。建立“政策指引—任务分解—工作推进—效果评价—信息反馈—政策修订”工作机制,形成工作闭环。
(二)加大政策支持,强化资金保障
谋划制定《郑州市促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细则》等扶持政策,重点支持体育赛事、体育用品制造、体育培训、体育健身休闲、体育场馆服务、体育竞赛表演及体育设施建设等领域,推动体育消费提质升级。加大体育彩票公益金对于我市体育事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发挥财政杠杆作用,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完善资金多元化扶持体系。
(三)加强宣传引导,营造社会氛围
通过全媒体矩阵宣传体育消费和赛事经济发展成果,弘扬体育文化,形成消费共识,营造体育健身和体育消费的浓厚氛围,吸引更多市民和游客参与赛事活动和体育消费。
责编:陶纪燕 | 审核:李震 | 监审:古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