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6 07:01:00
枣庄市山亭区桃山头村里,有一位特别的住户——95岁的抗战老兵、老党员邵性运。
邵性运生于1929年10月。14岁那年,他已是徐庄镇半山湾村里给地主放牛队伍中的一员,身边有十三个同样年纪的伙伴。然而,平静的生活被日寇无情打碎。“那时候日本人一进村就烧杀抢掠。能抢走的都抢了,能点着火的都点了!”
1944年3月,一个决定在邵性运和伙伴们心中萌生——去当兵,打鬼子!放牛的队伍里,十二个少年郎,怀揣着保家卫国的朴素信念,毅然选择了扛枪抗日的道路。老人清晰地记得:“白天不敢活动,晚上才敢出来赶路,去投奔八路军。”在沉沉夜色掩护下,他们像涓涓细流,汇入了八路军鲁南军区的洪流。
入伍后,新兵面临着分配。人高马大、体格健壮的新兵被选去了前线。而那时的邵性运“又瘦又小”,被分到了后方。他和朋友们就此分开,被带到了更加隐蔽的山区,进入了鲁南军区后勤部。
“后来领导看我年龄小身板瘦,让我回家,过两年再来。”这突如其来的“遣返”令,让邵性运心急如焚,“我不愿意,急得哭了。”几十年后的今天,老人讲述这段往事时,那份不被认可的焦虑似乎还在眼底闪动。
峰回路转。他的哭声,引起了时任鲁南军区司令员张光中的注意。首长看着这个倔强哭泣的“小不点”,动了恻隐之心。“来当我的勤务兵!”司令员的一句话,改变了邵性运的命运轨迹。就这样,他来到部队首长身边工作。
邵性运在部队中耳濡目染,懂得了不少革命道理,迅速成长。有一天,部队的领导找到他问:“有个任务,敢去吗?”没有半分犹豫,少年挺起胸膛:“敢去!”
任务的内容是递送一封极其重要的信件。路程三十多公里,沿途日伪军岗哨林立,盘查森严。
如何穿越封锁线?智慧在战火中迸发。部队为邵性运精心设计了伪装:信件被巧妙地藏进了一个用蒲草编织的蚂蚱拍子(一种比扇子略小的自制工具)里。而他手里,则提溜着一串用马尾草穿着的蚂蚱,活脱脱一个外出逮蚂蚱的乡村少年。
“半夜走的,到了都天亮了。”老人回忆道。深沉的夜色是他最好的掩护。他一手拿着那个藏着信件的蚂蚱拍子,一手提着一串蚂蚱,勇敢地没入了黑暗。一路疾行,疲惫与紧张并存。果然,路上遇到了鬼子盘查。鬼子兵打量着眼前这个又矮又小的“孩子”,看着他手里的蚂蚱草串,那副孩童的模样迷惑了敌人。“看我又矮又小,就没怀疑。”邵性运语气平静。
历经艰险,终于抵达目的地桑村,信件安全送达。更重要的情报也随之而来。桑村的地下党同志根据掌握的信息,写下了回信——一支百人日军中队的行军出发时间及详细路线图!
邵性运带着这封至关重要的回信,安全返回部队。果然,日军中队按情报所述路线行进,中途休息时,放松了警惕。埋伏已久的八路军战士如猛虎下山,发起了袭击!战斗干净利落,这支日军中队被成功消灭。一次精准的情报,转化为一场漂亮的歼灭战。邵性运也因此被鲁南军区授予一等功!
抗日战争胜利后,解放战争的烽烟再起。1947年在鲁南战役中,邵性运的大腿被子弹穿透,手背也中了一枪,随后被送往临沂后方养伤。“被子弹打中热乎乎的,不觉得难受,一会儿出了血才感觉疼。”老人平静地叙述着生死瞬间,那份经历血火淬炼的平静令人动容。
战火的洗礼,更坚定了邵性运跟党走的决心。1947年9月,他在鲁南军区后勤部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大众新闻记者 刘宸 蓝天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