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3 21:14:00
产业工人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骨干力量。近年来,我省工会系统多举措激发职工的劳动热情和创造力,一项项“金点子”、新发明,为企业提质降本增效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在特变电工(德阳)电缆股份有限公司的技术中心,副总工程师宋明明正和团队围绕轨道交通电缆、风电系列电缆技术如何进一步突破展开头脑风暴。正是在这样一场场的灵感碰撞中,团队研制出了轨道交通电缆、阻燃B1级电缆等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线缆产品,打破了国外垄断,填补了国内空白。
特变电工(德阳)电缆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 宋明明:成立专项研发工作组,每月组织我们的市场、技术、生产等部门召开联动会议,针对典型问题展开头脑风暴,加快提升高价值、智能化产品的市场占比,快速向新质生产力转型。
宋明明深耕电线电缆领域19年,主持和参与的科技创新项目研发达到33项。为了提高公司的创新能力,他领衔成立了"省级劳模创新工作室",通过"揭榜挂帅"机制选拔人才参与重点攻关项目,工作室主导的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92%。
特变电工(德阳)电缆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 宋明明:实施“1名导师+3个月轮岗+1个实训项目”的成长方案,帮助我们的新员工快速融入创新实践,会定期发布榜单,来打破职级壁垒,实现关键技术瓶颈的突破,形成系列专利技术的储备。
创新人才培养方式的同时,人才队伍的能力也在提升。位于绵阳的富临精工坚持每年投入近1500万元用于人才队伍建设,通过举办产业工人技能竞赛等方式,公司近三年累计申报专利103项,培育专业技术职称人才225人。
富临精工股份有限公司人事行政部总监、工会主席 张敏:目前我们已经建立了典型案例学习分享机制、推行内部技能与职称等级评定制度、开展劳动技能竞赛等;与此同时,我们还创立了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设立专项基金激励职工技能提升与技术攻关。
近年来,绵阳市涪城区深入推进职工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等“五小”工作,围绕新型显示、电子汽车、5G制造、新能源等重点行业,推动全区职工“五小”成果申报专利22项,产生经济效益6000余万元。
绵阳市涪城区总工会副主席 李孝江:涪城区总工会下一步将深入开展“四技五小两比”和群众创新性活动,点燃创新新引擎,提高创新能力,带动广大职工技能成才,技能报国。
“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质量的劳动创造”,以职工创新为阵地,四川省总工会聚焦人工智能、无人机等五大新兴产业,目前已累计建成各级各类创新工作室超5792,带动全省职工提出合理化建议25万条,开展技术革新2万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