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兵支书”谭超华:“点线面”擘画古村新图景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5 00:05:00    

在江门市新会区大鳌镇三十六顷村红卫岛,一株300年树龄的红棉古树傲然屹立,如一团燃烧的火焰点亮了村庄的春天。每逢三四月花期,树下游人如织,长枪短炮捕捉着这“五邑最美红棉”的惊鸿一瞥。

三十六顷村。

而这番热闹景象,正是“兵支书”谭超华立足“一棵树”实施“点线面”乡村发展战略,全力打造农文旅融合新乡村的生动写照,也是该村打造“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典型村的关键大招。

“兵支书”谭超华。周志雄 摄

军人本色,勇当“领头雁”

自2005年从事农村基层工作以来,谭超华始终践行“退役不褪色”的铮铮誓言,一步一个脚印扎根乡村十余载。当选村党组织书记后,他将雷厉风行、服务为民的军人本色深植于乡村治理,多点发力改善人居环境。

无论是解决兴华路水浸顽疾,还是拓宽三里道路、改造村内篮球场,谭超华带领村“两委”干部,围绕提升村民满意度与幸福感开展工作:强力推进“三清三拆三整治”,拆除沿河违建1300米,硬底化一河两岸道路,让曾经的梗阻化身为村庄发展动脉;推动党群服务中心升级改造,引入“粤自助”服务机,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创新将退役军人服务站融入其中,让战友们感受到如沐春风的服务;运用“妇女议事亭”引导妇女群众共商共建、群策群力,引领村民对“四旁”“五边”空地进行植绿增绿,以绣花功夫见缝插绿让美丽庭院成为处处可见的微景点……

一系列举措落地见效,让三十六顷村的人居环境焕然一新,也让村民的获得感愈发浓厚。

红棉休闲岛码头夜景。

一棵古树,焕发古村新颜

三十六顷村位于大鳌镇圩镇附近,由三十六顷村和红卫岛合并而成。谭超华将红棉古树作为生态保护的起点,让古村在守护中焕发新颜。

为保护好这棵见证了三个世纪的“活文物”,谭超华积极响应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六大行动”,主动对接专家团队开展实地调研、规划设计沟通,量身定制古树名木保护方案。通过土壤改良、透气铺装等专业措施,改善古树根系生长环境,防止土壤板结与养分流失;同时将古红棉树保护纳入林长职责清单,明确责任区域,让保护工作有章可循。

此外,谭超华还鼓励引导村民加入志愿服务,形成多方参与、全面协作的管护机制,让这株古红棉在众人呵护下持续焕发生机,成为古村最亮眼的生态名片。

水中栈道。

串珠成链,走实振兴之路

以红棉古树为支点,谭超华进一步“以点连线带面”,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走出一条融合产业之兴、人文之韵的振兴之路。

在规划上,对接专业团队重点描绘“红棉休闲岛”蓝图,将岛外岛内的文旅景点“串珠成链”,提升对游客的长久吸引力。具体建设中,依托古红棉树打造红棉树拍摄栈台和红棉公园,为游客提供休憩与创作的港湾;让闲置的红卫小学蝶变为古韵悠然的红棉主题民宿,唤醒沉睡的资源;美化上岛入口处农房外立面,进行整村管线改造及新建配电房、公共厕所等基础设施,开展码头两岸沿途护岸生态修复,修建环岛漫步绿道,让和美乡村的面貌持续提升。

在此基础上,谭超华推动“点线交织”激活全域发展:将党群服务中心门口地块改造成口袋公园,设立“五邑最美红棉”入村标识,为群众添休闲之所;对村内老旧农房进行外立面升级改造,通过粉刷墙面、悬挂小花篮或贴上红棉花标识,形成“处处见花”的景观效果;以“晚风+宵夜”模式将红卫码头打造成网红夜市,以本地特色农产品为卖点建设“美食一条街”,并与圩镇“笑虾虾”夜市、红棉码头夜游点连成一片,形成辐射力强劲的夜经济活跃带。

在“兵支书”谭超华带领下,三十六顷村以一棵古树为起点,用“点线面”的布局擘画了乡村振兴的新图景。如今,这里生态优美、产业兴旺、人文浓郁,一幅愈发绚烂的乡村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撰文:黄绍侦

图片:大鳌镇(除署名外)

【作者】 黄绍侦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