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31 09:54:00
在长春腰十小学校的红砖教学楼里,剪刀与红纸摩挲的沙沙声已回荡了三十载。这所始建于1948年的老校,以剪纸为媒,让千年非遗技艺在校园里扎下深根,演绎了一场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相融合的生动实践。从1992年曹继红老师的一个暖心创想,到如今“剪纸+”教育模式的枝繁叶茂,再到“非遗+科技”的创新探索,腰十小学用三十年坚守证明:传统不是封存的标本,而是能在青春指尖绽放新颜的种子。(报道链接:一把剪刀三十载 剪纸艺术在长春腰十小学扎根生长)
剪纸在腰十小学的落地生根,始于一个朴素的教育关怀。当年曹继红老师为了让所有孩子都能平等参与美术活动,选择了只需一把剪刀、一张红纸的剪纸创作。这种对教育公平的追求,让剪纸从一开始就承载着教育的温度。更难得的是,剪纸教学不仅培养了孩子们的手工技能,更磨炼了他们的心性——曾经毛躁的孩子能安坐两小时完成复杂作品,这种专注力的培养在信息碎片化的今天显得尤为珍贵。
腰十小学最令人赞叹的,是突破了将剪纸仅作为手艺传授的局限,开创了“剪纸+”融合教育模式。学古诗时剪“飞流直下三千尺”,上民族常识课时剪56个民族服饰,读四大名著时用剪刀梳理人物关系——这种跨学科融合让知识变得可触可感,实现了从“教剪纸”到“用剪纸教”的升华。当学生为剪好《红楼梦》人物而翻遍书本琢磨神态时,剪纸已成为激活学习内驱力的钥匙,实现了知识学习与文化传承的双赢。
面对时代变革,腰十小学没有止步于传统形式的传承,而是积极探索剪纸艺术的当代转化。从二十四节气台历到“冰雪运动”主题剪纸,从红色故事创作到智能机器人剪纸,师生们不断寻找传统技艺与时代话题的对话点。更前瞻的是,学校正探索“非遗+科技”路径,计划建设剪纸数字博物馆、开发剪纸动画,让传统文化以更鲜活的姿态走向世界。这种创新不是对传统的背离,而是让传统真正“活”起来、“动”起来的必由之路。
腰十小学的剪纸教育实践给我们深刻启示:文化传承不能停留在博物馆式的保护,而应融入时代脉搏和生活实践;非遗进校园不是简单的手工课,而应是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文化育人工程;传统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只有与当代生活对话、与科技进步融合,才能绽放新的光彩。
一把剪刀,一张红纸,三十载坚守。腰十小学用实践剪出了文化传承的新天地,让我们看到当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深情相拥时,所能迸发的惊人力量。这所红砖教学楼里的沙沙声,不仅是剪刀与红纸的摩挲,更是文化传承的脉搏在跳动,传递着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永恒活力。
撰稿:王童 记者:徐冬雪
编辑:佟童 责编:江莉
监制:王德辉、丁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