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深访成都五村三百余家庭,探寻农村互助养老破局之道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1 12:19:00    

来源:【周口广电融媒】

截至2024年,我国老龄人口已达3亿人。为精准把脉农村养老痛点,健全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探索“互助养老”模式落地生根的可能,四川农业大学“互惠乡兴——共筑养老新篇”社会实践团队在核心成员何晓雨、崔麦瑞、吴韵涵、张雅铭的带领下,于2025年7月5日深入四川省成都市高山村、和林村、先锋村、幸福村及鱼凫村等村落,开展了为期20天的深度调查。团队步履不停,累计拜访300余位60岁以上的农村老人,通过详实的入户访谈与细致观察,系统了解其真实生存状态、面临的迫切难题,并重点倾听他们对“互助养老”这一创新模式的看法与期待。

[图为团队成员前往高山村调研]

深入农家:银发群体的现实困境跃然眼前

“阿婆您今年几岁啦?”推开一扇扇农家院门,扑面而来的是农村养老的多维挑战。在和林村,78岁的独居老人古琼仙紧握着团队成员田家麒递上的热水杯,眉头紧锁:“老了,这腿脚不利索了,去卫生院抓趟药,来回折腾大半天。”她的案头,摆放着好几种治疗高血压和糖尿病的药品。类似的“看病难”并非个例,调研发现,距离乡镇医疗点远、交通不便、缺乏陪护是困扰高龄、失能半失能老人的普遍难题。

高山村的张阿婆今年82岁,子女长年在外务工,老伴早就不在了。昏暗的堂屋里,她摩挲着旧照片对曾颉涵说:“娃儿们电话打得勤,可家里太静了,有时一天也说不上一句话。”空巢、独居带来的精神孤寂,与张雪琴在高山村徐智群老人家感受到的如出一辙。老人徐智群坦言:“没钱就算了,晚上有个头疼脑热,喊破嗓子也没人应。”这种对突发状况的深深忧虑,写在了许多受访老人的脸上。

以老助老、互助养老:老人们的期盼与疑虑交织

面对重重困境,团队将调研重点聚焦于“互助养老”——一种倡导低龄健康老人帮扶高龄失能老人、邻里互助共度晚年的模式。

“要是左邻右舍有人能搭把手帮着做顿饭,或者陪着聊聊天,那也不错”,幸福村的税齐止爷爷对互助模式表现出浓厚兴趣与认可,不停地夸赞当今政府与社区对老年人的人文关怀与经济支持,“我们村里也有老年人自愿组织的老年协会和志愿者协会来协助村庄打扫卫生。”不少低龄老人表达了发挥余热、服务乡邻的意愿,认为这既能排解寂寞,又能体现价值。

然而,疑虑也真实存在。先锋村的吴奶奶担忧:“帮忙是好,可万一帮的时候摔了碰了,责任算谁的?你去照顾人家,别人会不会说他自己的子女不孝?”也有老人对长期坚持的可持续性表示怀疑:“开头可能热乎,时间长了,会不会没人管了?”此外,如何有效组织、管理,需要哪些场所和资源,也是老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和林村的陈爷爷向何晓雨坦言:“想法好,但村里缺人手组织,更缺经费支持,怕搞不起来,也怕搞不好。”担忧健康风险,存在信任顾虑,面临资源短缺,这些问题依然值得思考与探究。

“互惠兴乡”的思考:从倾听到行动蓝图

密集的走访与海量的一手资料,让“互惠兴乡”团队成员对农村互助养老的可行路径有了更深的思考。他们观察到,尽管各村条件不同,但老人们普遍存在的精神慰藉、日常照护、便捷医疗需求是共通的,而邻里间固有的乡土情谊是发展互助养老的天然土壤。

团队成员张雅铭表示:“老人们渴望的不仅是生存的保障,更是有尊严、有温度、有安全感的晚年生活。互助养老不是万能药,但它可能是激活农村社区内生力量、应对养老挑战的一把钥匙。”本次调研签署基地协议共计2份,收到表扬信5封,得到当地村委会、村民的大力认可与支持。“互惠兴乡”团队将持续关注项目进展,并积极链接资源,为探索中的乡村互助养老模式贡献青年智慧!

本文来自【周口广电融媒】,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