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12 07:10:00
4月下旬,阿尔泰山积雪融化,额尔齐斯河进入汛期,胡安什·那孜木别克又开始了河流防汛工作。这名西安理工大学的毕业生,和阿勒泰地区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的同事一起,通过水库群的联合调度,使2020年以来额尔齐斯河流域洪峰流量削减40%—60%,保障了流域安全。
和胡安什一样,近年来投身西部建设的西安理工大学毕业生不在少数。据统计,2020年以来,在西藏、新疆工作的西安理工大学毕业生就有近300人,在西部地区就业的人数比例超过60%。
为了心中的阿勒泰
胡安什的童年记忆,与家乡阿勒泰的克兰河紧密相连。大学毕业后,她义无反顾地回到家乡,用所学的水利知识,保护家乡的每一条河流。
切木尔切克河河道治理,是胡安什第一个独立完成的项目。她踩着积雪,沿着河道一段一段看地势、查地形,勘察最容易发生洪水的河段。测量、计算、设计,反复与施工方对接,再踏勘,再计算,再调整……两个月的项目期,她都在沿河奔忙。如今的切木尔切克河两岸,草场、林地和农田延展成绿色的画卷,乡民们高兴地说:“这里很少再有洪水的侵袭。”
和胡安什一样的,还有阿卜杜海拜尔。这名毕业于西安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新疆小伙,回到家乡进入中国水利水电建设工程咨询西北有限公司,成为霍尔古吐水电站的监理工程师。
水电站地处偏远,最近的镇子也在100公里外,进出要翻山越岭三四个小时。单位没有民族餐厅,他就自己下厨,逐渐练就了一手烹饪手艺。面对新设备,他主动学习、实践操作,还计划考取注册监理工程师证书:“这里是我的家乡,我要努力把它建设得越来越好!”
做扎根西部的胡杨
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环境污染与生态修复实验室,杨帆正专注地记录着土壤样本数据。
2022年博士研究生毕业之际,多家企业向杨帆抛出高薪“橄榄枝”,也有高校提供教职机会。但视频中,在新疆做水土环境治理的师兄指着身后的田地说:“这里的每寸土地都在呼唤科技。”这句话让杨帆毅然飞往乌鲁木齐。
“新疆辽阔的土地,为我将理论知识转化为推动实践的应用性研究打开了新天地。”参与和田地区农田改良项目时,杨帆白天采集样本,夜晚分析数据,最终研发出低成本生物修复剂。当看到盐碱地重新冒出绿芽时,当听到农民指着改良田里的玉米堆感慨“科学种田,真厉害”时,他真切感受到了科研工作的价值。
杨帆的办公室里有两张照片格外醒目:一张是他的博士毕业照,脸庞映衬着“奋斗是青春最美丽的底色”的标语;另一张是他在昆仑山下的工作照,防风面罩上满是黄沙。
“胡杨把根深深扎进十几米深的地层,所以才坚韧不拔,我们也要做科研领域的胡杨。”杨帆目光坚定地说。
天路云梯鉴初心
“青春没有售价,复兴号直达拉萨。”这是中铁一局集团新运工程有限公司西格提质改造项目部工程部副部长吕凡毅写在笔记本扉页上的话。2017年从西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毕业以来,从大漠戈壁“魔鬼风区”到青藏高原“生命禁区”,他的青春随着一节节铁轨的铺设日渐厚重。
参建西格提质改造项目时,吕凡毅和1000余名参建人员一起,30天内进场近10万立方米路料,路基开挖8.6万余立方米,安全高效完成了集团前所未有的连续21个370分钟的Ⅰ级施工天窗。
在2020级学生王宝帅眼中,平均海拔4500多米的西藏阿里曾是地图上一个遥远又神秘的地方。如今,他在这里克服缺氧、干燥等困难,从事网络安全和财政系统维护工作,配合加快单位国产化“安可”替代进程。“我在离天空最近的地方等你们!”王宝帅说,他要将西藏的文化与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数据显示,多年来,西安理工大学60%的生源来自西部,超过60%的毕业生投身西部,超过60%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西部,成为推动西部发展的中坚力量。
《中国教育报》2025年05月12日 第04版
作者:通讯员 李博 本报记者 冯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