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4 16:37:00
(平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张霞)“这个枝条要拉平,角度开到95度,明年挂果才均匀。”清晨的薄雾中,汶学斌半蹲在果树旁,双手熟练地将一根枝条缓缓下压,用绳子固定在树干上。他专注地俯身查看果树枝条,裤腿沾满了泥土也浑然不觉,仍细致地向围观的果农讲解拉枝要领。
2012年,这位甘肃农业大学园艺专业的毕业生,通过“紧缺人才引进”来到了崇信。从县林草局技术员做起,汶学斌的脚步就从未离开过田间地头。13年间,他不仅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还利用业余时间攻读了农业推广硕士学位,成长为一名出色的林业工程师。
2022年底,汶学斌担任崇信县农投公司副总经理,负责林果公司业务,肩负起推动崇信林果产业发展的重任。尽管岗位发生了变化,但他依然保持着每天清晨到果园指导工作的习惯。翻开他随身携带的笔记本,里面密密麻麻记录着各类果树的长势数据;他的手机相册中,分类保存着数百张病虫害特写照片。这些珍贵的资料不仅为他在《现代农业科技》发表的论文提供了第一手素材,更是他十多年来扎根果园、潜心钻研的最好见证。
“书本上的技术要活学活用,每个果园都是独特的课堂。”汶学斌常常这样对果农说。在锦屏镇铜城塬子的1375亩高标准矮化密植示范园里,从春季的施肥喷药、霜冻预防,到夏季的单果管理、拉枝抹芽,再到秋季的病虫害防控、果品商品化处理,每个生产环节都能看到他手把手指导的身影。发现传统修剪方法伤口愈合缓慢,他立即着手改良刀具角度;遇到苹果早期落叶病暴发,他连夜查阅国内外文献,结合本地气候特点开出针对性“药方”。
2024年开春,柏树镇三星村王咀社的262亩品种退化老旧果园面临生存危机。看着效益低下的老果树,村民们几乎都要放弃,纷纷打算清理格架后改种玉米。“重茬建园成活率低”“没人懂管理技术”的质疑声在村里此起彼伏。
面对这种情况,汶学斌深知,要改变果园现状,首先要改变村民的观念。他带着“抗重茬砧木935+土壤消毒+有机菌肥”技术方案,一次次上门与农户促膝长谈,反复与镇村干部沟通协商。同时,他积极引进推广维纳斯黄金、秦脆、瑞雪等新优特品种,不断优化品种结构,大力推广应用现代果园生产“八大技术”,让村民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效益。
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走进这片果园,98%以上的成活率让当初持怀疑态度的村民都竖起了大拇指。更让人欣喜的是,2025年果园亩产突破500斤,12名长期务工的村民年收入超过1万元,土地流转费也如期兑付。老果农李大叔感慨道:“要不是汶技术员,这片果园早就变玉米地了。”
正是通过这次成功实践,汶学斌更加坚定了“技术推广首先要转变观念”的工作思路。他带领团队培育果产业新型经营主体20余家,参与建成高标准矮化密植苹果园1.2万亩,总结提炼了龙头企业带动型、合作组织引领型、大户承包促进型三种新发展模式。在木林乡木林村的示范园里,他手把手教果农整形修剪;在柏树镇柏树村的果园中,他蹲在地上画图讲解水肥管理。一年30多场专题培训,他硬是把复杂的果树管理技术,掰开了、揉碎了,讲成乡亲们听得懂的“土话”。同时,他还积极推广弥雾机、除草机、采摘平台等果园管理机械,扩大机械化管理覆盖面。通过组织开展“果园提质增效管理年”活动,帮助新型经营主体申报认证绿色食品生产基地4处、GAP基地认证1处;参与指导示范园创建,其中6处3000亩果园被评选为市级标准园。这种接地气的技术推广方式,让越来越多的果农开始接受新技术、新理念。
“要让崇信苹果走出去。”这是汶学斌常挂在嘴边的话。从平凉金果博览会的展台布置,到亚果会、西博会的产品推介,总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那些精心挑选的参展苹果,他都要一个个检查品质;每份宣传材料,他都要逐字推敲。正是这份执着,让“崇信苹果”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成功获批,为家乡果业发展赢得了“金字招牌”。
从普通技术员到公司经理,变的是职务,不变的是他对土地的热爱。那些沾满泥土的运动鞋、磨破边的笔记本、后备箱里的农具,都在无声诉说着一位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坚守与担当。当被问及十余年坚守的动力时,汶学斌笑了笑:“看着乡亲们数着卖苹果的钱笑开花,比什么荣誉都实在。”
如今,在汶学斌和他的团队带领下,崇信县林果产业年产值突破亿元,带动3000余户果农增收。这个把论文写在田间地头的科技工作者,正在用智慧和汗水,让黄土高原上的苹果树结出乡村振兴的金果子,让高原苹果的“红”更加绚丽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