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如何看待用电增速与经济增速温差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2 06:59:00    

2025年一季度,中国经济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4%。然而,全社会用电量仅增长2.5%,二者增速差距达2.9个百分点,一改过去几年用电量增速超过经济增速的态势。按理说,经济活动热火朝天,用电量也该水涨船高。可事实并非如此。作为经济运行的“晴雨表”,用电增速为何与经济增速出现明显温差?

揭开数据迷雾,首先要看到时间和气温这两个不可忽视的“偶然因素”。2024年是闰年,一季度比往年多出一天,直接拉高了用电量基数。据测算,仅这一因素就拉低了今年一季度用电增速1.2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今年一季度全国平均气温偏暖,尤其是湖北、湖南、河南、安徽等冬季居民用电比重相对较高的中部地区平均气温偏暖明显,这导致城乡居民取暖用电需求锐减。数据显示,前2个月全国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仅同比增长0.1%。第二、第三产业全国部分行业用电负荷也受气温偏暖影响有所降低。

以上因素叠加,相当于给用电量增速装上了“减速器”。若剔除闰年影响,今年一季度用电量日均增速可达3.7%,高于去年四季度的3.6%。这表明,短期气候与时间因素虽不能改变长期趋势,却足以让数据“失真”。

即便剔除这两个“偶然因素”,用电量增速仍与经济增速有较大差距,其中的缺口与用电结构有关。第二产业用电量占比大但增速偏低,是导致全社会用电量增速低于经济增速的主要因素。一季度,工业和建筑业用电量增长缓慢,对用电量增速低于经济增速的贡献较为明显。其中,房地产市场调整导致相关产业需求减少,进而影响了用电量;光伏市场深度调整,使得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用电量下降;汽车行业高端化发展,虽然带来了行业增加值快速增长,但用电量增长却相对滞后。在这些叠加因素作用下,使第二产业从以往推动用电量增速高于经济增速的主要力量,转变为拉低用电量增速的因素。

有人担心,用电量增速放缓是不是经济发展的后劲不足了呢?其实大可不必如此设想。用电增速与经济增速的温差,不应简单理解为经济“虚胖”或统计失真,而是发展阶段跃迁的必然表征。发达国家经验表明,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动能转变,用电增速逐步与经济增长脱钩,恰是经济体迈向成熟的标志。

我国正在加速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从传统的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向低耗能、高附加值产业转变。这种转变在短期内可能导致用电量增速下滑,从长远看,有利于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它说明我们用更少的电创造了更多的价值,经济发展更高效、更绿色。未来,随着能源技术的进一步突破、用能结构的调整和气候环境变化,电力和经济的关系还会继续演变。

通过剖析这种“背离”,也给我们带来三重启示:其一,要理性看待电力消费弹性系数的波动,建立更立体的经济监测指标体系;其二,需警惕部分地区为追求用电数据“匹配”GDP而放松能效约束,防止高耗能项目回潮;其三,应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通过虚拟电厂、需求侧响应等手段,将波动性新能源与柔性负荷高效匹配,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更灵活的能源支撑。

用电量增速低于经济增速的现象,是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性特征。我们应当正确看待这一现象,把握好经济转型的机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持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王轶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