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食养药膳成健康产业发展有生力量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19 15:21:00    

近年来,随着“健康中国”战略不断推进,城乡居民正由“吃得饱、吃得好”向吃得“更安全、更合理、更健康”迈进,人们期待食物摄入更加精准、健康状态进一步改善,中医药膳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5月15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召开健康中国中医药健康促进主题发布会之“饮食中的中医养生”专题发布会,从多个角度介绍了食养药膳在健康促进方面开展的工作及其产业发展情况。

推动食养药膳向标准化产业化转型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主动健康意识进一步提高,中医食养药膳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和欢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西医结合与少数民族医药司副司长欧阳波表示,中医食养药膳将中医学与烹调经验相结合,寓医于食,历经数千年的实践与发展,在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疾病防治、康复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一直重视支持食养药膳相关工作,组织开展食养药膳相关政策制定、科研和标准化建设,推动食养药膳从经验烹饪向标准化转型。”欧阳波介绍,在《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等文件中,均对食养药膳、传统食疗等工作作出明确部署。将食养药膳纳入各类方案、指南进行推广运用,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制定的400余个中医诊疗方案、50多个中医护理方案、20项中医治未病干预指南中均包含有饮食调护内容,并在全国推广使用。同时,持续加强食养药膳标准化建设和相关人才培养。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药膳研究会发布了《药食同源药膳标准通则》《医疗机构高血压病食疗药膳技术指南》《春季节气养生药膳指南》等9项中医药团体标准。下一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结合实施中医药健康促进行动,加强食养药膳有关科普宣传和推广应用,并指导中医医院加强营养科、治未病科设置和服务能力建设,推动家庭医生提供个性化膳食指导服务,开展针对性食养药膳知识技能培训,进一步促进食养药膳标准化落地。

  目前,我国药膳产业连年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各地政府、医教研机构、企事业单位纷纷利用自身特色资源优势,积极推动药膳产业的创新发展。例如:浙江自2019年起,创新发布“浙江省十大药膳”;广西通过举办药膳大赛打造“桂药膳”品牌;贵州开展中医药膳(饮)研究推广基地建设;安徽亳州依托药都资源优势,建成沉浸式体验的“养生会客厅”;陕西省商洛市商南县将特色农产品与旅游资源相结合,织密药膳产业网;广东省中医院推出食养药膳服务,通过互联网医院一站式配送到家;北京同仁堂开设“知嘛健康”、粹和餐厅等入局健康餐饮赛道……中国药膳研究会会长蒋健表示,步入现代社会,中医药膳既坚守传统内核,又积极拥抱现代营养学、食品科学,在标准化生产、产业化发展、国际化传播中不断焕发新生,实现了从古老养生智慧到现代健康产业的转变,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成为健康产业发展的有生力量。

  在“大食物观”的战略部署下,药食同源产品是实现食物多元化的重要途径,既是宝贵的健康资源,也是重要的经济资源。“这些产品的生产链非常广,连接着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对于推动健康中国建设和健康产业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食疗营养部主任王宜表示。

基于“三因制宜”原则实现个性化食疗

  “中医药膳可以简单理解为是药材与食材合理搭配而做成的美食,是中国传统医学知识与烹调经验相结合制作而成的对身体有调理作用的饮食,在‘治未病’养生实践中展现出独特价值。”蒋健表示,药膳在“未病先防”中可以根据个人的体质和季节变化,调整饮食结构,养护身体正气,实现阴阳平衡、气血调和,提高机体抗病能力,筑牢健康防线。同时,药膳在“既病防变”中发挥作用,当人体已经出现一些不适或疾病初起时,可以通过药膳进行早期干预。在病情进展中,也可以遵循疾病传变规律在治疗中发挥协同或辅助作用。此外,在“瘥后防复”、恢复健康时,通过药膳调养可以达到稳固疗效,重建机体平衡的目的。“中医十分重视个体和时空的差异性,强调应当根据时令气候、地域特点以及年龄、性别、体质、身体状态等不同来相应配制膳食。”蒋健强调,药膳在制作和应用过程中,必须遵循因人、因时、因地的“三因制宜”原则。此外,要把握辨证施膳,关注同病异膳、异病同膳的问题,并应特别注意相关的施用禁忌。

  广东省中医院院长张忠德也强调了“三因制宜”的重要性,并给予了一些食养建议。他表示,中医讲“药补不如食补”,而食补则要讲究“三因制宜”,需要结合不同的时节、人群、地域给予个性化的食疗计划。比如,不同年龄的人群脏腑气血的盛衰情况不一样,尤其儿童、孕产妇、老人这三类人群需要特别关注。再比如,人体在节气更替变化的过程中,有些人会产生一些不适,同时这些不适各有不同,因此要更加注意“因人施膳”。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由于南北气候和人群特质不同,养生需求也不同。”张忠德指出,南方注重选择清热祛湿、健脾补气、养阴生津类的食材。在烹调方面,多采用煲汤、炖汤、清蒸的方式,追求原汁原味,口感上清润为主。比如岭南地区“以汤养生”的理念融入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而北方由于气候较为寒冷,食材上多为面食和肉食,以补气、温阳、祛寒为主。在烹饪方面,则多采用炖、炸、烧等方法,口味比较重,吃得太多可能会出现口干咽干、大便干结等伤阴表现,可适当搭配一些酸菜、酸萝卜等酸味食材进行调节。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饮食应因人而异,辨体质施膳,选择适合自己体质的饮食调养方式。”王宜表示,食养施膳原则要遵循“食助药力,药助食威”,体现“药食同源、药食同理、药食同用”的理念,“三因制宜”原则充分体现了辨证施膳的独特性。比如“冬病夏治”就体现了因时辨证施膳,在夏季调养身体,增强抗病的能力,预防和治疗冬季易发的疾病。

  (孙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