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5年已累计开工改造28万个老旧小区,城市更新将转向“好不好”的需求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0 17:45:00    

(文/孙梅欣 编辑/张广凯)

5月20日上午,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自然资源部、金融监管总局等多部门,介绍《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有关情况。根据行动意见,要求转变城市开发建设方式,建立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模式和政策法规,大力实施城市更新,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住房城乡建设部副部长秦海翔表示,当前我国城市发展从大规模增量建设转向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进入了城市更新的重要时期,人民群众的需要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

他同时透露,从2019—2024年间,国内累计开工改造老旧小区28万个,惠及居民4800万户、超过了1.2亿人,共改造提升各类老化管线36万公里,增设停车位387万个,建设养老、托育等各类社区服务设施7.8万个。大力推进居住建筑的节能改造,累计实施改造4.46亿平方米。

《意见》主要包括4部分内容,在总体要求方面,明确了城市更新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和主要目标,提出到2030年,城市更新行动实施取得重要进展,城市更新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城市开发建设方式转型初见成效,安全发展基础更加牢固,服务效能不断提高,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经济业态更加丰富,文化遗产有效保护,风貌特色更加彰显,城市成为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的空间。

在主要任务方面,明确提出了8项重点任务,包括加强既有建筑改造利用;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整治改造;开展完整社区建设;推进老旧街区老旧厂区城中村等更新改造;完善城市功能;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造;修复城市生态系统;保护传承城市历史文化等。

在支撑保障方面提出6方面措施,包括建立健全城市更新实施机制;完善用地政策;建立房屋使用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制度;健全多元化投融资方式;建立城市更新可持续模式;健全法规标准等;其中有很多政策都有很高的含金量;将为城市更新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意见》围绕促进城市结构优化、功能完善、文脉赓续、品质提升,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等8个方面主要任务,大力建设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同时加强既有建筑改造利用;稳妥推进危险住房改造,加强老旧厂房、低效楼宇、传统商业设施等存量房屋的改造利用,推动建筑功能转换和混合利用。

好小区建设,主要是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整治改造,更新改造老化管线管道,整治小区及周边的环境,加强改造的质量安全监管,完善长效的管理机制,来持续提升老旧小区居住环境、设施条件、服务功能和文化价值。

好社区建设,主要是推动建设安全健康、设施完善、管理有序的完整社区,推进老旧街区功能转换、业态升级、活力提升,盘活利用老旧厂区,积极推进城中村改造。

好城区建设,主要是完善城市功能,建立健全多层级、全覆盖的公共服务网络,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修复城市生态系统,保护传承城市历史文化,推进历史文化街区修复和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修缮,探索合理利用文化遗产的方式路径。

在工作措施上,稳妥推进危险住房改造、推进城镇老旧小区综合整治改造、建设完整社区、推进城中村改造,以及增加群众身边的社区公园和口袋公园、推动公园绿地开放共享等。

在组织实施上,《意见》提出,要坚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充分考虑到地区之间、城市之间的差异,科学合理确定城市更新的重点任务,杜绝“面子工程”、“形象工程”。

针对城镇老旧小区整治改造,一方面完成“十四五”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任务的基础上,重点做好小区内老化管线改造,消除安全隐患。开展建筑物屋面、外墙、楼梯等公共部位维修,小区环境及配套设施改造建设、小区内建筑节能改造,支持有条件的楼栋加装电梯,改善群众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

另一方面,开展完整社区建设,因地制宜配建和完善社区养老、托育等“一老一小”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停车、充电等市政配套设施,让居民生活更方便舒心。

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认为,从促进消费专项行动、内循环部署会等国家一系列重要文件会议来看,内需被摆上最突出的位置:“尤其增加新型服务设施、保护和修复生态文化资源等,不仅能降低居民消费成本、门槛,还能创造消费的场景,也能带动投资,进而创造就业和居民收入增长机会。”

他认为,和过去相比,城市更新正在转向修复内需基础的方向:“对住房或房地产来说,城市更新带动基础设施全面改善,老旧小区改造,完整社区建设等,一方面本身会激活住房需求;另一方面,部分片区改善,也会带动置换型需求;另外,建筑物修缮、用地功能调整、空间格局完善,更适合目前及未来的需求,也会释放房地产的需求。”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