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8 12:36:00
火热了两年的预制菜产业面临阶段性降温之势。
预制菜企业业绩纷纷“遇冷”。最新财报显示,2024年,千味央厨自2021年上市以来首次营收净利双降,味知香营收净利双减,安井食品业绩增速也大幅下降。
预制菜为何“遇冷”?面对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进一步提升等挑战,预制菜产业将走向何方?
视觉中国供图
预制菜企业业绩“遇冷”
曾几何时,预制菜赛道风光无限,成为资本与市场的“香饽饽”。然而,2024年的财报数据,却如同一盆冷水,给整个行业泼了个“透心凉”。
5月1日,被誉为“预制菜第一股”的味知香公司发布2024年年报。数据显示,公司全年实现营业总收入6.72亿元,同比下降15.90%;归属净利润为8753万元,同比下降35.36%;扣非净利润为8227万元,同比下降37.28%。
味知香的业绩下滑并非个例,千味央厨和安井食品等同行企业也出现了营收和利润的双降。
“速冻供应链第一股”千味央厨在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约18.68亿元,同比下滑1.7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0.84亿元,同比下滑37.6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约0.83亿元,同比下滑32.57%。这是千味央厨自2021年上市以来首次营收净利双降。
安井食品的预制菜业务在2024年实现营收43.49亿元,较上一年同比增加10.76%,为安井食品唯二营收增加的业务之一。但该业务在2023年营收同比增长29.84%,相比之下2024年增速大幅下降。
国联水产作为行业重要参与者,2024年实现营收34.09亿元,同比下滑26.16%;净利润和扣非净利润分别亏损7.42亿元和7.59亿元,净利润同比下降39.62%,扣非净利润更是大幅下降82.76%。
过去一年,资本对预制菜的热度也有所下降。数据显示,2024年截至12月,预制菜相关投融资事件约有10起。此前两年则皆多达30起。
视觉中国供图
市场面临各种挑战
“预制菜产业告别‘野蛮生长’。”业内人士分析,行业环境的变化是导致预制菜企业业绩下滑的重要原因。2024年,全国餐饮收入5.6万亿元,增长5.3%,较2023年的增速20.4%大幅下降,也直接影响了预制菜产业的市场需求。此外,消费者对预制菜的认知和印象仍有待提升,部分预制菜产品曝出的食品安全问题也对行业造成了负面影响。
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进一步提升,也是预制菜面临的一大挑战。“批发端市场需求稳定,而零售端市场因生活节奏加快和年轻群体对便捷、多样化饮食的偏好快速崛起。”味知香方面称。
预制菜早已进入了不少年轻人的厨房。不过,部分消费者对预制菜的认知与印象仍有待提升。尤其是在部分预制菜产品曝出食品安全问题之后,消费者对预制菜提出了质疑甚至抵制。消费者对预制菜原料质量的严重质疑,成为行业发展的沉重枷锁。
“事实上,许多消费者并不反对预制菜,他们害怕的是吃到‘劣质速食’或者‘被宰’”。南京市民王小姐说道。润数据报告显示,预制菜消费中,2024年至2025年,占比最高的单次消费均在101元至300元。这也表明消费者对食材来源清晰、制作讲究的预制菜并不排斥。
“当下,除了缺乏统一标准、检测监管难外,预制菜还面临着其他挑战。”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食材供应链分会执行副会长秦玉鸣分析,当前,预制食材生产商生产条件参差不齐,产品质量差异较大,标准化程度较低,存在食品安全隐患和产品质量风险,而且全程严格温控运输难,特别是“最后一公里”容易断链失温。另外,产品同质化严重,各地预制食材新上项目重复,可能会造成未来预制食材新上产能开工不足,价格战兴起。
在规范与创新中寻得破局之道
在市场萎缩与消费者信任危机双重困境下,预制菜产业如何在规范与创新中寻得破局之道?
近日,针对“预制菜透明化”提案,上海明确表态,餐饮企业需逐步向消费者明示预制菜使用情况。这一政策被业内视为行业进入“透明时代”的里程碑。
近年来,各地采取了一系列举措,积极推进预制菜产业进程。广东省连续4年将预制菜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发布了《加快推进广东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专项扶持政策,对预制菜龙头企业给予最高500万元的资金支持,鼓励企业扩大生产规模与创新研发。江苏省设立预制菜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支持原料基地建设、冷链物流完善等关键环节。在山东寿光,全国首个预制菜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区已带动周边20万亩蔬菜基地升级。
多家企业强调通过差异化,针对性开发高质量产品。譬如盒马已经连续几年在年夜饭推出预制菜套餐,食材迎合高端化趋势。河南链多多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赵慧娟表示,围绕年轻人的需求做产品创新,链多多依托“产品研发中心”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打造出了金甲鸡柳、盐酥鸡等多个亿元级大单品。
在工艺创新领域,锁鲜技术和高还原度成为企业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利器”。苏州市味知香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引入益生菌锁鲜技术,使产品保鲜期延长40%,并保留了食材原汁原味、优化口感。广东企业借鉴传统防腐方法,改进创新“半夜埕”工艺,通过低温冷冻盐水腌制,并全程实施低温冷链运输、冷冻仓储。
面对社会广泛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企业不断加速技术迭代,聚焦“0添加”、有机食品及低碳水、低GI等健康赛道,全方位开启技术竞速,涵盖原料、口味、形态以及养生等多个维度。还有部分新兴企业通过自主研发和产品创新,逐步迈向自动化、智能化、标准化和绿色化生产的新阶段。
业内人士认为,在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下,预制菜产业格局正在重塑。未来,市场需求有望进一步释放。
张丽娅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