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上合组织天津峰会|“国际范、科技感、文化味”——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新闻中心正式开放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8 21:05:00    

新华社北京8月28日电 题:“国际范、科技感、文化味”——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新闻中心正式开放

新华社记者白佳丽、杨文、宋瑞

作为我国今年最重要的主场外交活动之一,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即将在天津举行。8月28日,峰会新闻中心正式开启,向中外媒体记者提供广播电视、新闻发布、官方图片、峰会资讯等服务。

新闻中心位于天津梅江国际会展中心二期,面积约1.28万平方米的场馆内,综合服务区、媒体公共工作区、新闻发布区、科技文化互动展示区等区域布局清晰。

“国际范”,是新闻中心给记者最直观的感受。

身处新闻中心,渐变蓝色调营造出专业、严肃的氛围。场馆顶部,中、俄、英三语的“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新闻中心”条幅整齐悬挂、格外醒目。

在综合服务台的中央,一台人形智能机器人向记者微笑示意,它可用中、俄、英三种语言实现人机对话。这里还配置了实时翻译机,可提供多语种咨询服务。

“在媒体公共区设置符合国际惯例和媒体工作需求的492个工位,配置多通道音频同传单元,部分工位还提供中、英文操作系统笔记本设备。”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新闻中心综合管理组组长贾自欣说。

新闻中心官方网站已于8月25日上线,开设包括新闻发布、媒体通告等内容,可切换中、俄、英三个语种,为参会中外媒体提供专业、准确、优质的新闻素材。

“我们全方位为中外媒体记者打造高效、便捷、富有特色的工作环境,助力中外媒体更好呈现峰会成果。”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新闻中心主任、天津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马波说。

“科技感”,体现在新闻中心的多项服务中。

从上海东方明珠塔出发,一只和平鸽飞过青岛,又越过北京,随后路过白俄罗斯、印度、哈萨克斯坦等国家……中外媒体记者可以在新闻中心8K超高清沉浸式互动体验区,感受上合组织国家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色。

在AI数字人多场景即时播报区,智能技术正为新闻传播高效赋能。记者站在不远处的一处绿幕前,选取天津地标建筑为虚拟背景,对着手机镜头开始录制。上传录像不久,一条由人工智能生成的贴合记者音色的英语播报新闻视频成功生成。

“该数字人能以三种语言播报新闻,提供全新出镜体验。”展区负责人樊婷说。

从机器人制作冰淇淋、机械臂挥毫泼墨写书法,到自动充电机器人对多车辆充电、“圣·宝莲尊”全自主无人机巡检系统实现自主换电换传和起飞降落……新闻中心还为中外记者展现了诸多科技服务于人的创新场景。

“文化味”,是新闻中心暖心的底色。

马波介绍,新闻中心突出了“上海精神”、中国气派和天津特色,满足峰会期间中外媒体记者采访工作需求的同时,传播中国文化、展示天津形象。

两张巨幅画轴,成为新闻中心的靓丽风景。一张画轴上,上合组织国家旖旎风光、地标建筑、建设成果、文化生活与特色美食等场景绚丽展开,另一张画轴则以天津风物为底,勾勒出现代化大都市的形象。

从6个创始成员国发轫,到覆盖亚欧非三大洲26个国家,上合组织顺应时代潮流、符合人心所向。两张画轴,折射出开放包容、海纳百川的“上合气质”。

为了让中外记者沉浸式感受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办公区融入中国古典建筑与造景氛围,并设置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体验项目。

在中医理疗展位,中医推拿、诊脉、茶饮品尝等服务让记者感受中医药的智慧与魅力。在陈列的泥塑、年画、华服、榫卯、漆器中,记者得以管窥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

全新设计的媒体包上,印有杨柳青木版年画经典之作“莲年有余”,寓意“团圆、团聚”,契合“上合回家”的理念。“这意在让中外媒体记者感知中华文化的魅力。”天津杨柳青画社副总编辑王海玲说。

综合服务区还特别设置了邮局展位。“具有天津特色的明信片可通过专属邮筒寄往全球,让天津祝福跨越山海。”王海玲说。

目前,近3000名中外媒体记者报名参加8月31日至9月1日举行的上合组织天津峰会,他们将共同见证上合组织成立以来规模最大一届峰会的重要时刻。(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