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藏于沂蒙的乡村信使10年帮46名烈士找到家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4 16:46:00    

齐鲁网·闪电新闻7月24日讯 王德建,中共党员,1986年2月生,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山东省蒙阴县分公司乡邮投递。他从2016年开始为烈士寻家,每日骑着摩托车穿梭在乡野之间,一年奔波近3万公里,寄出近百封寻亲信件,10年来已经帮46位烈士寻到了亲属,这条不同寻常的“寻亲”之路,感动了无数人。王德建曾获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感动中国邮政十大人物、山东省五一劳动奖章、齐鲁最美青年、山东好人、临沂市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使命乍现,志愿为烈士“寻家”

2016年2月,一封寄给“朱下村”“公建厚”烈士的信件,成为王德建寻亲之路的起点。面对这封跨越近70年时光的信件,他内心涌起“使命必达”的责任感。

但是收件地址的“朱下村”并不存在,王德建打听锁定同音的“诸夏村”。他挨家询问,终于在龚家胡同找到一位八旬老人,确认烈士真名是“龚建厚”,1945年参军,1947年后音信全无。父母至死也未能盼回儿子。最终,烈士侄子龚德营收到信件,激动地说:“找了这么多年没找到,多亏王德建,帮我们找到了亲人。”

那年清明,王德建与龚德营一同前往烈士陵园,让漂泊近70年的忠魂归乡。

“这是我做过最好的事情。”王德建谈及此事,眼中满是光亮。

此后,菏泽烈士陵园给了王德建一份烈士名单,托付他寻找临沂籍烈士亲属。自此,他成为一名为烈士寻亲的志愿者。

十年跋涉,突破寻亲困境

为了让烈士早日魂归故里,王德建踏遍千山,访遍万家。每次寻找都似大海捞针,困难重重。

看到寻找临沂地区相关烈士的信息,他就抄下来,送快递时顺便打听,下班时间深入寻找。

他自学各乡镇行政区划沿革,通过邮政系统联系村支书,寻求帮助。投递时与老人聊天,了解有关烈士情况。自费千元买来史志类书籍,研究作战图,翻阅历史地名和各地党史。此外,他还加入了“烈士寻亲志愿者联盟”,借助团队的力量为烈士寻亲。

慢慢地,王德建掌握的信息越来越多,越来越详细,为烈士寻家的速度也变快了。

2019年,公茂英烈士的儿子公丕平老人求助,称父亲牺牲地不明。王德建从烈士证明上的地址——湖南相家桥入手,反复查证推测“相家桥”应该是“杨家桥”。面对湖南5个“杨家桥”,他又从网上查阅资料,根据相关史料上的内容,最终确定是湖南祁东县杨家桥。

得知消息后,公丕平高兴得三天没有吃下饭,连夜让儿子驱车,远赴千里之外祭奠他的父亲。他说:“从1974年起,我就开始找我的父亲,一直没找到,本来我想背个煎饼卷,骑个自行车去湖南找,是王邮递员圆了我50多年的夙愿,我从心底里感谢他。”

爱心接力,让更多烈士“回家”

“我从小生长在沂蒙老区,听着红色故事长大,没有烈士们的流血牺牲,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我想为烈士们做点事情。”王德建说,“去年6月,我刚刚转正,成为一名正式中共党员,这也是我的一份初心吧。”

如今的王德建,每天继续奔走在邮路上,绿色邮袋里始终放着一本《山东籍烈士名单》和记录寻亲细节的笔记本。沉甸甸的邮包承载着无数家庭的期盼与牵挂。

10年间,蜿蜒曲折的山间小路,见证了他无数次奔波的身影;那一本本厚厚的寻亲笔记,密密麻麻地记录着他寻亲路上的点点滴滴,每一页都饱含着他对烈士的敬重与对英烈家属的关切。

2024年,王德建“临沂好人工作室”建立,他在工作之余,与同事们经常一块交流学习。受他的感染,越来越多的邮政人加入寻亲队伍。

“一封信,一颗心,一份情”,青山处处埋忠骨,70多年前,革命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构筑起一座座不朽的精神丰碑。如今,王德建怀揣着更加强烈的使命感,不遗余力继续这场跨越生死的寻亲之旅,让更多烈士英魂早归故里,与家人“团聚”,只为让烈士们知道,人民没有忘记他们,国家始终铭记着他们。

闪电新闻记者 谷会媛 报道

相关文章